
支撑点
│
▼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│← 最小弯曲半径(R≥6D)
│ │ (D为油管外径)
│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│
│ │ ←─┘ │
│ │ 弯曲段 │
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│
│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▲
│
固定卡箍
关键参数与操作规范
- 弯曲半径
- 最小弯曲半径:通常为油管外径(D)的 6~8倍(软管)或 3~5倍(硬管)。
- 示例:外径20mm的软管,弯曲半径应≥120mm。
- 弯曲角度
- 避免急弯(如90°直角),优先采用 圆弧过渡,推荐弯曲角度≤90°。
- 若需多次弯曲,保持相邻弯曲点间距≥10倍管径。
- 支撑与固定
- 在弯曲段两端设置 固定卡箍,防止振动导致管路移位。
- 长距离管路每隔 1~1.5米 加装支撑架,避免下垂或扭曲。
- 避免扭曲
- 弯曲时保持油管轴线在同一平面内,禁止 三维螺旋形弯曲。
- 软管安装后需留 5%~10%长度余量,补偿热胀冷缩。
不同油管类型的注意事项
油管类型
特殊要求
软管
禁止反向弯曲(如S形),弯曲后检查外层是否开裂。
钢管
使用专用弯管器,避免手工折弯导致管壁压扁或褶皱。
尼龙管
弯曲后需固定,避免因弹性回缩导致连接松动。
错误示范与风险
错误1:弯曲半径过小(R<3D)
→ 后果:内侧管壁受压破裂,外侧拉伸漏油。
错误2:无支撑悬空弯曲
→ 后果:振动导致接头疲劳脱落,系统压力泄漏。
错误3:多段弯曲间距不足
→ 后果:应力集中,管路寿命缩短。
操作建议
使用专业弯管工具(如液压弯管机),禁止暴力弯折。
弯曲后做 压力测试(1.5倍工作压力),检查是否渗漏。
参考 ISO 8434(硬管)或 SAE J517(软管)标准进行施工。
如需具体尺寸设计,请提供油管类型、外径及工作压力,可进一步定制方案!
阅读剩余 53%
原创文章,作者:yeyaxitong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yeyaxitong.com/283.html